2025年8月1日-7日是第3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,今年的主题是“支持母乳喂养,呵护健康未来”。
市妇幼保健院始终致力于推广科学喂养理念,帮助每一位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核心知识与技能。
一、母乳喂养的黄金法则
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,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、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,能够满足0-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,任何配方奶、牛羊奶等无法替代。6个月内的健康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,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。早产儿更应优先选择母乳喂养。婴儿从出生开始,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400-800国际单位,促进生长发育。正常足月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。
按需喂养,灵活调整,母亲应当按需哺乳,3月龄内婴儿每日需哺乳8-10次,确保婴儿摄入足够乳汁。母亲通过婴儿的饥饿信号(如张嘴、舔唇、觅食动作)及时喂养,不应等到婴儿饥饿哭闹时再哺喂,也不应机械定时。
正确姿势与含接技巧,采用摇篮式、侧卧式等姿势,确保婴儿身体紧贴母亲,头部与躯干呈直线,鼻子对准乳头。含接时需包含大部分乳晕,避免仅吸吮乳头导致皲裂。喂养后需竖抱拍嗝,防止吐奶。
二、哺乳期常见问题与应对
(一)乳汁不足与淤积
增加吸吮:频繁有效的吸吮是促进泌乳的关键,可通过双侧交替喂养排空乳房。
科学催乳:产后早期避免过度进补,饮食以清淡均衡为主。可适当食用鲫鱼汤、小米粥等催乳食物,配合热敷和轻柔按摩。
乳腺炎预防:若出现乳房红肿热痛,需及时排空乳汁,必要时就医避免发展为脓肿。
(二)乳头疼痛与皲裂
调整含接:确保婴儿正确含接乳晕,避免反复吸吮破损部位。
局部护理:哺乳后涂抹安全的乳头保护霜,严重时可暂停直接哺乳,使用吸奶器过渡。
三、哺乳期母亲的自我保健
(一)营养与膳食
哺乳期每日需额外摄入500千卡热量,多食用瘦肉、鱼类、蛋奶及新鲜蔬果,补充钙、铁及维生素B族。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或辛辣食物。产后早期乳腺导管未通畅时,应避免油腻汤类以防堵奶。
(二)心理健康支持
产后激素变化易引发情绪波动,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责任,营造轻松环境。若出现持续焦虑或抑郁倾向,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。
(三)定期评估与随访
医务人员通过《3岁以下婴幼儿营养喂养评估表》定期监测婴儿生长发育情况,我院提供产后42天检查、母乳喂养咨询(营养)门诊等服务,帮助解决母乳喂养难题。
四、辅食添加的关键阶段
婴儿6个月后需逐步添加辅食,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:
添加原则:从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开始,每次引入一种新食物,观察2-3天无过敏后再添加下一种。
频次与种类:6-8月龄每日1-2次辅食,9-12月龄婴儿,每日添加辅食增为2~3次。1~2岁幼儿鼓励每日与家庭成员共同进食3餐,期间加餐2次,每日3餐食用的辅食需单独制作。制作辅食的食物包括谷薯类、豆类和坚果类、动物性食物(鱼、禽、肉及内脏)、蛋类、含维生素A丰富的深色蔬果、其他浅色蔬果、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。每日给婴幼儿添加辅食种类应不少于4类,且至少包含1种富铁动物性食物、1种蔬菜和1种谷薯类食物,保障辅食的多样化,保障每日必需营养素的摄入。
质地过渡:从泥糊状逐步过渡到碎末、小块食物,锻炼咀嚼能力,1岁后可尝试家庭膳食(少盐少糖)。
市妇幼保健院开设有儿童/妇女营养门诊,接受母乳喂养咨询,以及家长学校,提供专业指导及免费科普手册。同时呼吁公共场所配备母婴室,企业落实哺乳假政策,共同构建“爱婴友好”社会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