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入夏以来,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共接到失足落水相关求助电话23次,其中4-17岁的未成年人5人,75岁以上老年人7人。
一、预防
90%的溺水可以提前预防溺水的悲剧,往往始于对危险的视而不见。这些地方要特别当心:1.野塘、水库:表面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烂泥、暗礁或陡坡,水温分层(上层暖、下层冷)易引发抽筋;2.城市公园湖泊(湿滑斜坡)、无救生员的野泳点:这些地方的水深不明,且往往缺乏必要的救生设备和专业救生人员。湿滑的斜坡增加了落水风险,一旦失足,后果不堪设想。3.看似“安全”的游泳池:深水区与浅水区无明显标识、救生员视线盲区、儿童在非浅水区玩耍。
重要提醒·游泳前充分热身(避免抽筋),选择正规游泳馆;·不在酒后、疲劳时或服用易导致嗜睡的药物后游泳;·儿童游泳应有成人陪同,并确保其始终处于视线范围内;·学习并了解基本的水上安全知识和溺水预防技巧,提高自我保护能力。
二、自救
冷静是最有效的“救生衣”当意外发生时,恐慌情绪会加速氧气的消耗并削弱判断力。请牢记:保持冷静远胜于盲目挣扎。以下是正确的自救四步法:1.停止扑腾,调整呼吸;2.利用漂浮物:若有空塑料瓶、泡沫板、救生圈等,迅速抓住并抱紧;3.仰漂保存体力:身体后仰,双腿分开,双手向两侧自然展开,让口鼻露出水面缓慢呼吸;4.应对突发状况:若被水草缠住,切勿乱蹬——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,慢慢解开水草;若小腿抽筋,先深吸一口气仰漂,用手扳住脚趾向身体方向拉,缓解后再缓慢游向岸边。
三、他救
“见义勇为”的前提是“科学施救”看到有人落水时,盲目下水施救可能导致施救者与被救者双双陷入危险境地。施救的前提必须是确保自身安全。救援五部曲:叫伸抛划游1.“叫”:第一时间高声呼救,吸引周围人注意,同时拨打电话报警,寻求救援。2.“伸”:近距离救援时,在岸边借助竹竿、树枝、绳子(打结固定)等工具,将落水者拉上岸(施救者需降低重心,避免被拖入水中)。3.“抛”:远距离救援时,可采用抛掷法,将救生圈、浮板等工具用力抛向溺水者附近。4.“划”:如果现场有船只、竹筏等,可从侧面划到溺水者身旁,并从船尾把其救起。5.“游”:仅当溺水者离岸极近(1-2米),且你有足够游泳能力时,可选择下水救援。且最好能有同伴协助,并携带浮具,保证自身安全。可从背后接近(避免被溺水者抱住),托住其腋窝或下颌,采用侧泳或仰泳带其上岸。
四、岸上急救
1.溺水者有意识:盖毛巾保暖,密切观察。2.溺水者无意识、呼吸平稳:做好保暖,侧卧位,清理口鼻异物,保持呼吸道通畅,随时观察生命体征。3.溺水者无意识、无呼吸:立刻进行心肺复苏!步骤1:开放气道(A-Airway)将溺水者平躺,头偏向一侧,清除口鼻泥沙、水草等异物;用“仰头举颏法”(一手压前额,一手托下颌)打开气道。步骤2:人工呼吸(B-Breathing)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,将患者鼻孔捏紧,用自己的嘴巴完全包住患者口唇,口对口给予缓慢吹气,每次吹气持续1秒,同时观察其胸廓起伏。步骤3:胸外按压(C-Circulation)双手交叠,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,垂直下压5-6cm,频率100-120次/分钟。按压30次后接2次人工呼吸,循环直至医务人员到达或溺水者恢复意识。
五、常见误区
这些“救命”操作可能害命!误区1:手拉手能救同伴:“人链”易断裂,导致多人溺水,未成年人应呼叫成人救援。误区2:控水才能救醒:肺内积水无法通过控水排出,反而可能误吸胃内容物,延误心肺复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