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 > 首页 > 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发布

2009年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

来源:发布时间:2009-12-31 00:00:00访问量:字体
2009年,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最多、压力最大、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。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,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,紧紧围绕全面建设“协调张家港”奋斗目标,创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度冲击,全市经济复苏回暖,民生不断改善,社会和谐安定。
 
一、经济运行
 
经济运行总体平稳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2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.7%。按户籍人口计算,人均GDP达15.59万元,按现行汇率折2.28万美元;按常住人口计算,人均GDP则为1.70万美元。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,第二、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。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9.98亿元,增长5.6%;第二产业增加值870.32亿元,增长9.9%;第三产业增加值511.70亿元,增长15.2%。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.42%、62.08%和36.50%,二、三产业比重达98.58%。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76.64亿元,增长9.0%;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5亿元,增长1%。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.7%、7.5%。
 
农林牧渔业
现代农业加速发展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,新增高效农业2.5万亩,累计达到19.2万亩。新增规模经营土地5万亩,累计超过25万亩。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,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、高标准农田1.12万亩,“三品”认证农产品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比例达82%。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“一核心五基地”建设。高标准完成粮食清仓查库,与中粮集团签订了15万亩优质小麦订单协议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,粮食产量喜获丰收,全年粮食产量28万吨。实现农业增加值19.98亿元,增长5.6%。油料总产量7231吨,增长21.0%;棉花总产量181吨。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.72亿元,其中农业产值16.47亿元,林业产值4.44亿元,牧业产值4.84亿元,渔业产值3.90亿元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.07亿元。
 
工     业
工业经济企稳向好。围绕“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”要求,出台了重点产业发展、规模企业培育、技改贴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支持企业加快项目建设、调整产品结构、扩展市场份额。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46.30亿元,可比增长10.1%。完成工业总产值4002.10亿元,比上年增长5.6%;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906.40亿元,增长5.4%;完成工业利税209.92亿元,工业利润124.41亿元。工业产销率达到97.1%;工业用电量201.29亿千瓦时,增长6.1%。冶金、纺织、机电、化工、粮油食品、建材等重点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继续提高,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冶金占50.0%、纺织占17.4%、机电占10.6%、化工占7.5%、粮油食品占7.1%、建材占2.0%。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243.41%,高于苏州全市平均水平48.6个百分点。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248家,其中超800亿元的有1家,超200亿元的有1家,超100亿元的有2家,超50亿元的有4家,超30亿元的有4家,超10亿元的有17家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:食用植物油104.39万吨,比上年增长22.8%;黄酒4.85万千升,增长13.2%;布20746万米,增长2.7%;服装11358万件,增长10.5%;纯碱53.77万吨,增长8.2%;化学农药5259吨,增长10.3%;水泥412.50万吨,增长6.7%;玻璃3369.43万重箱,增长7.7%;成品钢材2177.75万吨,增长6.9%;铜材12.79万吨,减5.7%。
 
建筑业
建筑行业健康发展。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,劳动效率不断提高。本市资质内的建筑企业117家,比上年增加1家,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82.49亿元,增长18.9%。建筑施工企业全年房屋施工面积856.66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454.64万平方米,同比分别增长4.7%、13.6%。
 
交通运输业
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。交通设施不断完善,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。张杨公路改造、沙洲西路西延等如期完成,锡张高速、复线船闸工程加速推进。市民出行更加方便,全市新增公交车43辆,累计达到434辆,公共汽车客运总量4988万人次,比上年增加292万人次。机动车辆较快增长,运输能力不断提高。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25.45万辆,其中汽车11.80万辆,比上年增长25.1%,全年新增私牌汽车1.63万辆,比上年增长10.9%,年底全市私牌汽车保有量达9.41万辆。口岸发展继续领先。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1.50亿吨,集装箱运量87.03万标箱,分别增长18.1%和6.9%,完成海关税收159.66亿元。保税物流园区的货运量、海关税收,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园区之首。
 
邮电通信业
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。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290万元,比上年增长13.6%。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3亿元,增长20.4%。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3894万元,增长11.2%。电信电话用户48.87万户,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7.22万户,农村电话用户19.14万户,小灵通用户12.51万户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21万户,比上年增长13.6%。主线普及率每百人80线。电信ADSL宽带网用户达13.79万户,增长7.1%;LAN用户达6400户,增长17.7%。数字数据网用户端口651个。
 
国内贸易业
消费结构提档升级。万村千乡、家电下乡等工程深入实施,流通网络加快完善,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,消费热点不断涌现,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.18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1%。其中城镇193.90亿元,农村32.28亿元。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,批发和零售业197.09亿元,住宿业和餐饮业29.09亿元。全年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720.38亿元,增长19.8%,其中生产资料市场为628.55亿元,增长19.3%。保税区化工品原料市场成交额233.53亿元,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市场前茅。
 
金融保险业
金融运行稳健有序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97.19亿元,贷款余额1145.36亿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25.6%和45.4%。存款中,居民储蓄余额525.99亿元,增长18.5%。贷款中,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88.24亿元,增长75.3%。全年保费收入19.11亿元,增长22.4%,其中财产险6.52亿元,增长25.6%;人寿险12.59亿元,增长20.8%。年末全市证券开户数14.35万户,增长21.9%,全年股票成交金额1911.93亿元,增长99.5%。
 
房地产业
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。科学有序储备交易土地,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,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7.97亿元,比上年减6.9%。商品房施工面积467.97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105.03万平方米。全年销售商品房面积130.77万平方米,比上年增长73.3%。其中现房销售面积35.81万平方米,减9.7%;期房销售面积94.96万平方米,增长165.1%。实现销售额81.85亿元,增长141.4%。其中现房销售额15.47亿元,增长0.6%;期房销售额66.38亿元,增长258.2%。
 
二、改革开放
 
体制改革
各项改革深入推进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,金港、塘桥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个先导区的改革稳步推进。持续深化“三大合作”改革,积极探索以村为经营主体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。累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72家,入股土地6.2万亩,工商登记专业合作社达110家,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面提高10%。
 
对外贸易
外贸出口降幅收窄。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87.74亿美元,位居全省县市第二,比上年下降13.6%,降幅比三季度收窄7.6个百分点。其中出口65.04亿美元,下降36.7%,比三季度收窄了6.8个百分点;进口122.70亿美元,增长7.1%。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完成出口11.62亿美元,继续在全省外贸企业中保持领先地位。自营生产企业出口27.67亿美元,三资企业出口25.89亿美元。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。张家港口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3896万吨,增长24.2%。
 
利用外资
招商引资难中有进。新批三资企业134家,完成注册外资18.09亿美元,到账外资8.8亿美元,增长30.6%。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5个,注册外资合计17.13亿美元,占全市注册外资的94.7%。增资项目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,全年新批增资项目47个,增加注册外资4.82亿美元,增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达3.82亿美元,分别占全市总额的31.0%,26.6%和43.3%。服务业注册外资6.08亿美元,增长175.6%,占全市注册外资的33.6%。开发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。保税区、张家港开发区、扬子江冶金工业园注册外资、到账外资分别占全市的83.1%和82.4%。
 
 
外经合作
对外合作保持领先。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6个,境外投资总额1.66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374.3%,其中中方投资1.26亿美元,增长281.8%,连续6年在全省县市领先;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1.89亿美元,完成营业额1.95亿美元,同比分别增长16.7%和14.2%,继续在苏州市领先。
 
利用内资
利用内资稳定增长。全年共引进外地资本项目1058个,增长41.8%,注册资本35.24亿元,增长25.9%;完成投入工作量66.11亿元,增长24.5%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,新增私营企业2530家、个体工商户9849家,新增注册资本78.57亿元,增长55.5%,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。
 
三、社会事业
 
环境保护和治理 
环境质量不断提高。扎实开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,全面启动新一轮环保“三三三”工程。14项二氧化硫减排、32项COD减排工程有序实施,重点区域异味加快治理,122家企业提标升级、81家企业中水回用工程全面完成,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分别达7.1%和6.2%。36个节能项目和14个循环经济项目顺利推进,年节约标准煤29万吨,万元GDP能耗下降5.1%。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0家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企业20家。张家港经济开发区通过区域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;扬子江化工园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园区,并通过省级验收。
 
科技进步
科技创新成效显著。制定实施第二轮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.05%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、产学研合作项目136项,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2项,列入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9项。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试点,新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2家、院士工作站7家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。组建成立市科技顾问团。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、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、国家火炬计划张家港特种容器产业基地。沙钢集团建成国家级创新型企业。高标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考核验收,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。与5家海外机构达成人才合作协议,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12名。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,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,苏州市科学技术奖15项。申请专利7087件,授权专利5405件。签订各类技术贸易合同98项,技术贸易成交额7578万元。
 
教育事业
城乡教育均衡发展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,苏州市级以上优质中心幼儿园占比达到100%,高标准建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。普通高考、职校对口单招的主要指标在苏州保持领先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达到17.8%,教师专业职位培训3万多人次,城乡教师流动更加科学合理。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首届405名毕业生完成学业,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达98%以上。沙洲职业工学院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中心,成为我市首家省级科技服务中心,并被列入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。浦项国际学校竣工投用,梁丰初中等工程有序推进,中小学防雷设施整改全面到位。全市各类学校85个,在校学生11.45万人,专任教师7602人。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%,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.5%,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6.6%。
 
文化事业
群众文化繁荣活跃。镇、村(社区)文化设施“八个一”工程有序推进, “村村演”、千场电影进社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,东山村、黄泗浦遗址考古挖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,长江文化艺术节品牌效应持续放大。全市拥有电影放映单位35个,容纳座席8263个;剧团2个,演出1979场次,观众达69万人次。群众文化事业明显提高,群众文化机构11个,组织文艺活动1683次;市级图书馆总藏量66.78万册,其中图书61.80万册。文化出版市场管理和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。
 
卫生事业
卫生保障更加健全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前期工作扎实开展。甲型H1N1流感防治有力有效,妇儿健康工程全面实施,在全省率先通过县级卫生监督体系评估。医疗质量、医卫人才等医院五项工程深入开展,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。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险待遇,建立了城镇职工医保门诊费用统筹补助机制;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实际补偿率达43.5%,提高2.8个百分点。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23个,其中医院有36个;卫生技术人员5366人,比上年末增加74人,其中医生2179人;卫生机构床位数4976张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0.82岁,其中男性78.42岁,女性83.22岁。
 
体育事业
体育工作成效明显。我市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2金1银,实现了全运会金牌“零”的突破。成功举办7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月等活动。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(馆)达6个,举办运动会次15次。年内增加一级裁判员2人,二级裁判员16人;达到二级标准运动员11人。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,在省级比赛中获得金牌11枚,在苏州市比赛中获得金牌101枚。
 
四、城乡建设和管理

固定资产投资
投资结构逐步优化。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63.51亿元,比上年增长15.0%。其中城镇投资141.51亿元,农村投资174.03亿元。总投资中,第二产业投资224.48亿元,增长12.2%;第三产业(服务业)投资139.03亿元,增长19.8%。工业完成投入224.12亿元,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61.7%。房地产业投资47.97亿元,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为34.5%。个体私营投资166.63亿元,增长9.7%。
 
城乡建设
城乡建设协调推进。以科学的规划引导建设。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,论证确定科技新城、城西新区的拓展范围,编制完成《城市水环境复合规划》。小城河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,房屋拆迁、雨污分流、安置房建设等加速推进;暨阳湖生态教育展示馆建成开放;购物公园主体建筑、景观工程和雕塑小品基本完工,并部分试营业;朝东圩港——环城河河道工程进展顺利。文化中心一期、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按期竣工。老住宅区整治完成40万平方米。以一流的标准优化环境,制定出台的全国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论证,并正式启动实施。以绿色系列创建为载体,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新增各类绿地1.74万亩。新增苏州市级绿色社区10个、绿色学校30所;建成绿化合格村庄107个、绿化示范村50个;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工程20个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建成农村集中居住区71.7万平方米,完成保留村庄整治22个;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接入农户9746户,疏浚河道610条293公里,拆坝706条、建桥(涵)687座。双山洲堤翻建工程全面完工。村组道路基本实现“灰黑化”。永联村、长江村、韩山村建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。
 
公用事业
公用事业加快发展。整体改造了人民东路、暨阳东路的建筑立面,系统推进城市雕塑和夜景灯光亮化工程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顺利完成。以现代的理念管理城市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,深入推进市容管理示范路等系列创建;数字化城管系统投入运行并通过国家级验收,成为全国县级城市的建设样板;加快构建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体系,生活垃圾焚烧厂、处理场建成启用;我市以城市管理项目入选“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”,并成为全国唯一荣获“中国和谐管理城市”称号的县级市。城市设施水平明显提升,污水处理率达93%,人均道路面积26.24平方米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
 
五、人口、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
 
人口和社会保障
人口管理得到加强。人口自然增长稳定在较低水平上,全市出生人口5591人,出生率为5.96‰,死亡人口5878人,死亡率为6.26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.31‰。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90.01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0.17万人。年末外来暂住人口60.21万人。
 
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,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。年内新增就业岗位3.3万个,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%,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%。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.3%。城保扩面扎实推进,新增城保参保人员8.4万人。进一步提高了低保、农保、企业退休人员、被征地农民和社会救济对象的保障待遇。免费为户籍居民和房屋购买了自然灾害保险。给3632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913.8万元。设立了新市民救助基金。保障性住房工作力度加大;全年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2.21万人,累计开户人数23.30万人,全年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9.86亿元,累计公积金归集总额45.96亿元。
 
人民生活
居民收入稳定提高。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69元,比上年增长10.0%;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597元,增长9.1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8元,增长10.8%。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长,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5.84万元,增长18.3%。居民消费支出稳定增长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591元,比上年增长6.8%;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56元,比上年增长4.2%。恩格尔系数(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)为31.7%。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。据城镇抽样调查资料反映,在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:洗衣机106台,电冰箱107台,彩色电视机209台,空调器256台,电话机164部,移动电话188部,热水器具113台,电脑93台,汽车35辆。据农村抽样调查资料反映,在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:洗衣机109台,电冰箱 105台,摩托车84辆,彩色电视机193台,空调器152台,抽油烟机70台,电话机102部,移动电话225部,热水器具111台,电脑54台,汽车15辆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9.89平方米,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.30平方米。
 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:
分享文章到
TOP 打印 关闭
点击收藏
回到顶部